创新高校工程管理审计增值路径、合理评价审计工作绩效,可以有效推动审计监督职责落实,提高高校工程管理水平,提升高校治理能力,更好地发挥审计常态化“经济体检”作用,从内部审计角度为高校创造价值。本文阐述了高校工程管理审计增值实现路径和审计绩效评价体系,助力推动审计监督职责有效落实。
一、多线发力,实现高校工程管理审计价值增值
以全过程审计流程为审计链条,以内部控制审计、设计管理审计、材料管理审计等专项审计为切入点,以督促建设单位完善内部控制、提升管理水平为目标,深入开展工程管理审计,精准发现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督促建设单位落实整改,发挥工程管理审计增值作用,充分体现审计价值。
一是深入开展工程内部控制审计。评价工程管理是否存在制度设计缺陷和执行运行缺陷,审计工程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健全情况,现有制度适用情况、执行情况、更新情况,评价内部控制流程建设情况、执行情况,审计内部环境、内部沟通与内部监督情况,如相关人员履职尽责情况、工程建设信息交流情况、各科室间协调配合情况等。
二是加强工程设计管理审计。结合设计概算审计、招标最高限价审计、变更签证审计、结算与合同对比审计等审计项目,关注设计逻辑合理性、设计方案可行性、设计变更经济性,查看是否严格执行限额设计,是否存在设计缺陷和设计漏洞,是否严格执行设计合同等。
三是完善材料管理审计。建设工程材料费一般占工程总造价的60%~70%,建筑材料的科学管理使用直接影响建筑工程的造价和投资。根据设计阶段关注材料规格、品牌、档次定位等要求,在招标投标阶段应关注材料认价、推荐品牌、重要材料询价情况等,在施工阶段关注材料采购、入库、现场监管、认样、认价、质量检测等,在结算阶段关注竣工现场重要设备与设计一致性等,分析比对各阶段主要材料价格,得出设计材料与实际使用偏差。
四是做好常规工程管理审计。检查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工程进度控制管理、工程施工资料管理情况,查看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审核、修订流程合规性、及时性,评价建设单位各管理流程节点绩效;查看工程进度与施工总进度计划偏差,评价建设单位工期管理水平;查看工程资料完备性、准确性、及时性;不定期到施工现场抽查工程资料和现场安全管理情况,评价建设单位工程资料管理情况。
五是做细工程造价管理审计。以促进工程造价控制水平提升为目的,关注估算、概算、限价、结算、财务决算情况,通过过多算对比,评价工程造价控制、管理情况;查看施工过程预付款、进度款、变更签证造价,督促建设单位建立健全成本动态监控机制。
六是强化审计整改提升效果。建立整改完成情况认定指标,结合组织实际情况,将“立行立改”和“长效机制建立与执行”按照“6:4”权重(权重值随整改情况进行调整)进行划分,评价项目本身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推动立行立改;开展以往审计发现问题“回头看”,促进“长效机制建立与执行”。修缮项目以年为周期、新建项目以项目为周期,通过〝审新验旧”、控制偏差率等审计方法,检查长效机制落实情况,进而解决工程审计问题相似度大、重复率高、整改不彻底等问题。
二、多维评价,建立高校工程管理审计绩效评价指标
高校工程管理审计绩效评价,重点是对审计支出产生的实际效果与预定目标进行比较,分析目标完成或未完成的原因,综合评价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充分利用评价结果,实现审计“计划一实施一总结一再应用”的工作闭环。
(一)绩效评价指标建立
从高校工程管理审计现状出发,将绩效评价指标分为三级。一级指标为业务指标、财务指标和风险控制指标。其中,业务指标下设业务完成率、业务完成时效、业务质量控制和业务完成效果四项二级指标,财务指标下设审计费支出成本和审计增值节约的建设费用两项二级指标,风险控制指标下设固有风险和剩余风险两项二级指标。再将二级指标细化为三级指标如下。
业务完成率指标三项,包括完成全过程审计、专项审计、结算审计、竣工财务决算审核情况,出具阶段性审计报告、综合审计报告、专项审计报告、结算审计报告、竣工财务决算审核报告情况,出具审计建议书、管理建议书、工作联系函、风险提示函、咨询建议函情况等。
业务完成时效指标五项,包括阶段性审计报告是否在工程合同签订、竣工验收、结算审核等各阶段结束的15日内完成,综合审计报告是否在项目结算后15日内完成,结算审计是否按时审结(可根据金额,参考相关规定执行),竣工财务决算审核是否按时审结(可根据金额,按照相关规定执行),其他审计文书是否在二至三日内完成。
业务质量控制指标五项,包括审计方案编制是否完整清聯、重点明确,审计证据是否充分可靠、报告格式是否规范、建议是否可行,审计事项是否严格执行三级审核,奖惩举措是否清晰,归档是否及时。
业务完成效果指标,包括审计建议采纳情況和审计发现问题采纳率。
审计费支出成本指标,即各类审计项目直接审计费支出。
审计增值节约的建设费用指标四项,包括结算核减额、全过程审计进度款审减部分利息、变更签证等审计建议节约的建设费用、竣工财务决算审核调减金额。
固有风险指标三项,包括工程量计算偏差,工程图纸测量偏差,审计人员水平限制如计价错误、资料审核错误、施工工艺理解不到位等。
剩余风险指标,包括非主观风险情况,如因工程时间问隔长,审计人员调动等;廉政风险,主要评价审计“四严禁”工作要求和审计“八不准”工作纪律执行情况。
(二)绩效分值设置及绩效评价结果等级划分
绩效评价满分100分,90分及以上为优秀,80分及以上为良好,70分及以上为中等,60分及以上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绩效分值制定应根据高校“十四五”时期工程管理审计工作重点及存在风险,结合国家对内部审计的指导,随国家形势政策、审计方针、教育系统审计工作要求以及学校工作重点而调整。
一级指标按照4:4:2设置分值,即业务指标40分,财务指标40分,风险控制20分。
与业务指标相关的二级指标,按照1:1:1:1设置分值,即业务完成率、业务完成时效、业务质量控制和业务完成效果各10分。与财务指标相关的二级指标,按节约的建设费用与审计费支出成本差值,在项目批复总投资与竣工决算总投资差值中的占比计算分值,占比20%及以上者为优秀,分值36~40分;占比10%至20%(不含)及以上者为良好,分值32~35分;占比5%至10% (不含)及以上者为中等,分值28~31分;占比5%以下者为及格,分值20~27分。与风险控制相关的二级指标,按照3:2设置分值,即固有风险12分,剩余风险8分。
三级指标中,除业务完成率相关的三级指标按照4:4:2设置分值外,其余均按照二级指标对应分值平均赋分。
(三)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分析审计建议采纳情况。针对未采纳的审计建议,按是否为强制性进行分类。对于建设单位未采纳的强制性建议,应发挥审计“钉钉子”精神,严格督促落实整改;对于建设单位未采纳的非强制性审计建议,可与建设单位进行南计座谈、沟通,根据沟通情况和审计建议整改资料报送情况,认定整改结果。
分析财务相关指标。应分析审计节约建设费用的根本原因是审计工作扎实有效,不存在应发现而未发现问题,还是建设单位工程管理失效,掩盖存在问题。
分析固有风险。工程量计算偏差和图纸测量偏差与审计人员工作态度相关,与审计工作复核严格程度相关,均为主观因素。因此,固有风险较大,则项目整体风险较大。
(四)绩效评价结果运用
建立绩效评价结果公开机制。严格依据高校审计工作信息公开要求,将高校工程管理审计绩效评价结果公开,实现全校师生对审计工作和审计相关建设资金使用效益的监督。
建立绩效评价结果整改机制。根据绩效评价结果,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推动立行立改。对于无法立行立改的问题,制订整改方案,建立长效机制。
将绩效评价结果与审计预算编制有机结合。对于具体审计项目而言,可将审计费预算、审计项目拦标价根据同类项目审计绩效评价结果进行调整。
建立绩效问责机制。将绩效评价结果与评先评优紧密挂钩,对于具体审计项目而言,设立年度最佳审计项目,激励项目主审。
强化绩效评价整改结果应用。将绩效评价整改结果在新项目中加以运用,遊免类似问题重复发生,形成审计管理闭环,进而提升工程管理审计工作效率、提高工程管理审计质量。
〔本文系中国教育审计学会2021年科研课题研究项目“十四五’时期高校建设工程管理审计增值与绩效研究”(项目编号:JYSJ2021-07)研究成果〕(作者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审计处)
来源:中国审计2023年1期